萨迪是睿智的圣哲他强调知识的力量推崇爱情的婚姻

  萨迪冠以“论教育的功效”之题专辟独立篇章,多方面地探讨了知识以及教育的功用。他所描绘的因喜欢而觉得美的恋人心态,与中国民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一般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萨迪不仅是中世纪波斯的大诗人,而且是睿智的圣哲。他强调人的价值与作为,推崇理性,重视知识,提倡教育,充分地肯定了知识和教育在开化民智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另外,他还强调婚姻应该合乎人情,家庭必须具有爱情作为坚实基础。他的这些思想具有启蒙意义,值得进行一番探讨。作者将《蔷薇园》第7卷专辟为独立篇章,冠以“论教育的功效”之题,多方面地探讨了知识以及教育的功用。

  譬如,该卷第2节载有一位哲学家教导儿子的心里话:“世上的一切东西,无论土地金钱,都是靠不住的。权位不能离开本乡,带着金钱上路也不保险,或者会被盗贼抢去,或者会得渐渐用光;知识却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假如有知识,即使钱财用完也不要紧,因为知识是存在头脑里的财产。有学问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尊重”这里,作者通过哲学家告诫儿子的这番金玉良言,集中地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力量的颂扬。对知识如许地推崇,就作者所处的时代而言,不能不说这位诗哲的目光远大、见解深邃。

  以“知识就是力量”这至理名言蜚声世界的英国哲人兼作家培根(1561--1626),在年代上至少要比萨迪晚300年左右。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这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以东方哲人所特有的风趣,通过巧妙的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有了知识而不运用,如同一个农民耕耘而不播种。学者没有努力,如同情人没有金钱;旅人没有常识,如同飞鸟没有羽翼;理论家没有实践,如同树木没有果实;圣徒没有学问,如同屋没有门户。

  在作者的眼中,学识固然是战胜恶魔的武器,然而,学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能发挥其作为武器的效能,否则只能如同破铜烂铁一般。与此相应,作者还以一首令人读之忍俊不禁的6行诗,嘲讽挖苦那些满腹经纶、述而不作的道学先生,诗曰: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驴子虽然驮着重重的口袋,哪会知道里面是书还是木柴?

  既然掌握知识以后必须加以运用,那么掌握某些知识之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在第8卷第77节中,作者以一位著名的苏菲派教长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人问那位教长何以获得这么渊博的学识,教长答曰:我的秘诀就是不怕有失身份,凡是我所不知道的,我都不耻下问,这样学问就会日渐加深。作者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主张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尤其是对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的子弟更要如此。

  第7卷第2节讲到一位学者的严厉的教育方法。那位学者对王子的教育非常严厉,王子觉得很受不了。于是国王追问那位学者出于什么原因。学者答道:国君是百姓的表率,国君的一言一行对全国影响很大,故而对王子的管教必须严于常人;还有,根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理,如果是是嫩枝很容易弄直,等到成了枯木,再想弄直就会悔之晚矣,人也一样,如果不从小就加以教管,长大以后肯定不会成材。

  与此构成对照的是第7卷第10节:一位圣徒年老无子,虔诚地向真主祈祷,求子之心,非常迫切。终于如愿以偿,喜得一子。由于得子不易,过度溺爱。结果儿子长大以后,酗酒,,并且杀了人畏罪逋逃了。可怜那位父亲因此而套上了枷锁,戴上了脚镣,被关进了监狱。这个故事本身已经雄辩地表明了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

  萨迪在《蔷薇园》中也涉及了爱情婚姻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样也耐人寻味。第6卷第2节那个故事,描述一位年青闺女对待老朽的丈夫和年青的丈夫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起初,那位年青闺女嫁了个老头子。那老头子不惜采用香花装饰卧房,对她极尽殷勤与体贴之能事,甚至整夜不睡,给她说笑话,讲故事,千方百计讨她欢心。由于年龄过于悬殊,那位年青闺女很讨厌这种悖情的婚姻,她悲不自胜地说道:“闺女腰上中一支箭,也胜过要一个年老的丈夫坐在身边。”

  两人实在无法一起生活,最后只好离婚。后来,那位年青闺女又嫁给一个贫穷丑陋的年青男子,那位男子生性乖戾暴躁,甚至打她骂她。但是,她却不以为苦,反而说道:“赞美真主!我总算跳出了那个火坑,来到了这个福地。”这个故事立意虽然有点偏激,不过,作者挖苦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老夫少妻的畸形结合,肯定了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婚姻情欲,这在禁欲主义盛行的中世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萨迪的婚姻很不幸,并以破裂告终。他用这样一个比喻形容他的婚姻:一个高贵的人物赶走了恶狼,从狼嘴里救出了一只小羊羔,而到了晚上却又把那小羊羔宰了。正如这个事例一样,他的岳父用10块金币把他从法兰克人的手里赎出来,又用100块金币将他卖给了他的恶妻。由于他的婚姻不幸,因而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渴望更加强烈。第5卷第8节记述了作者对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少女的爱慕之情。一次,在酷暑而又干燥的7月,作者不堪忍受吹干人骨髓的热风、令人发烫的炙晒,便到一处墙角下去歇凉。

  正在这时,一个面如皎月般光艳的少女,给他送来一杯甘芳、香甜、冰凉的水。这杯冰露对当时的作者来说,不仅解除了酷暑的痛苦,而且更是生命之泉,他说:“我这心头的干渴不是一滴清水可以解救,也不是一条江河可以减除。”这种使他终身眷恋之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令人陶醉。作者对爱情的理想并未因自己婚姻不幸而泯灭,反而更加向往和讴歌美好的爱情。

  在第5卷第10节里,作者重述了波斯著名的蕾拉与玛依农(另译蕾丽与马杰农,笔者加注)的恋爱故事:玛依农失恋后,“不顾身分地位,天才学问,跑到荒野中去自暴自弃,整日疯疯癫癫。”国王为此责备他,他却大肆渲染恋人蕾拉是怎样的艳丽动人,以致国王萌发了好奇心,很想看看这个使他迷乱到这样地步的佳丽,便派人找到了蕾拉。国王一看蕾拉身材又瘦又平,皮肤又粗又黑,以致连后宫中最平庸的女奴都比。她漂亮得多,于是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玛依农是这样向国王解释这个问题的,他说:“陛下!你用玛依农的眼光审视她,才能看出她的美艳来。”

  作者觉得“木与柴才能燃起熊熊烈火”,真正难解难分的恋人才可能心心相印。作者所描绘的这种因喜欢而觉得美的恋人心态,与中国民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一般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紧接上面这个故事,作者以“深深懂得爱情的深意”的贤哲自居,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一个英俊的少年带着娇美的情人一起坐船渡海,不幸遇到惊涛骇浪,双双被卷入茫茫的大海。

  船夫伸手先救那位少年,那位少年虽然已经奄奄一息,口中仍在喃喃地呼唤着自己的心上人,要船夫赶快先去搭救她。那位少年临终时最后的一句话是:“谁在患难中把他的情人抛弃,/千万不要相信他的甜言蜜语。”结果,大海成了这双可怜的情人的生命归宿。作者通过这个危难中更见真情的动人故事,热情地讴歌了这对著名恋人的牢不可破的笃挚感情,赞美了纯洁执着的恋爱婚姻关系。

  作者生活创作的时代,是一个中古波斯灿烂文化遭到入侵外族破坏、民族文化弥足珍贵的时代。他在求学期间,广泛涉猎了《古兰经》、古代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数学等方面的书籍,获得了渊博的学识。他曾作为一个行脚僧而走遍天下,他从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到知识在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对知识的力量推崇备至。他甚至在第3卷第2节的故事中,得出了学问重于富贵,博士强于国王的结论,这种思想已经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现代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米乐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