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作物栽培学电子教案docx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教 案 作物栽培学 编号:01 课时安排: 3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概论 第一节 作物的概念及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简史及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熟悉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 3、了解作物栽培的历史及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疑点): 第一节 作物的概念及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的概念 广义的作物,人类栽培的所有绿色植物。 狭义的作物,人类大面积栽培的作物,也称大田作物。 种植业中的作物可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两大类。 作物学和作物栽培学中的作物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即所谓庄稼。 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 三、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地位及重要性 1、作物生产的国民经济地位 作物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作物生产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作物生产的农业地位 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作物生产和种植业结构,作物生产和食物结构。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简史及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简史 1、作物栽培与社会发展 作物栽培与农业起源,作物栽培与文明发源,作物栽培与人类文化。 2、我国作物栽培的早期实践 历法的形成:夏代已有历法,商代已使用阴阳历,西周已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和两分两至节气,春秋战国增加四立节气,西汉形成24节气。我国独创。 作物的栽培驯化与培育:中国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五谷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指“粟、稷、麦、菽、稻”;作物种性(天性)认识,《诗经》(3000多年前)有“嘉种”说法,汉代《氾胜之书》开始记述了选留种技术,6世纪时《齐民要术》有类似穗选法的记载,汉始有作物嫁接的记载,特别是在果树和花卉上,并总结出各种嫁接经验(如何改善果实和花的品质)。 耕作栽培技术:刀耕(火耕)(10000年)、耜耕(7000-8000)和犁耕(5000),土地整治利用(围田、架田、砂田、桑基鱼塘),改进农具、推广牛耕,精耕细作、强化用地,合理施肥、积极养地。 农书创作:《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有4篇,上农、任地、辩土、审时;《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最早作物栽培专著;《齐民要术》(532-544年),“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陈旉农书》(1149),反应南方水田农作技术的农书。 二、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 1、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开展与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30年代原颂周的《作物学》;40年代孙醒东《实用作物学》;1958年完成第一部通用教材《作物栽培学》;1959年后相继有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烟草、大豆等单一作物的栽培学。 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实践体系及发展趋势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机械化、轻简栽培、化学化、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可持续生产)。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讲授;教科书;板书。 板书设计: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概论 作物的概念及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三、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简史及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简史 二、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如何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解释广义的作物和狭义的作物。 如何理解作物栽培和作物栽培学的重要性? 简述我国作物栽培学形成和发展历程。 你对今后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有何展望? 参考书目: 教师姓名:庄宝华 职称:副教授 06年 9月 5日 编号:02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作物栽培学概论 作物的起源、分类及分布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2、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分类及用途与植物学相结合的分类; 3、了解作物特性与原产地生态环境的关系; 4、了解不同作物种类的生产特点及分布特征。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疑点): 第三节 作物的起源、适应性和分类 一、作物的起源和演变 1、栽培作物的起源 * 2、作物演变过程的主要性状变化 # 二、作物的分类 介绍主要的作物分类方法:植物学分类(科、属、种);植物学系统与用途相结合的方法。* 有:根据生物学特性分类,播种和收获季节分类,田间管理分类等。 二、作物的分布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作物分布 2、作物栽培区域性和栽培区划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讲授;教科书;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作物的起源、适应性和分类 一、作物的起源和演变 1、栽培作物的起源 * 2、作物演变过程的主要性状变化 # 二、作物的分类 1、植物学分类(科、属、种) 2、植物学系统与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 三、作物的分布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作物分布 2、作物栽培区域性和栽培区划 讨论、思考题、作业: 1、指出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2、起源我国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 3、作物从野生类型向栽培类型进化,哪些性状出现明显变化? 4、写出主要农作物的植物分类学地位(科、属、种)。 5、分析指出影响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参考书目: 教师姓名:庄宝华 职称:副教授 06年 09月 05日 编号:03 课时安排: 6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概论 第四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掌握作物产量形成的基本规律; 3、熟悉作物生育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了解不同作物种类的生育及产量形成特点。 5、掌握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及群体的基本特性。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疑点): 第四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调控 * 概念 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种子的生长。 关系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在一定的生育阶段相互制约(主要是营养竞争)。 调控 # 肥水调控(氮素、钾素、土壤水分) 温光调控(温度、光周期) 激素调控(生长调节剂) 株型整理(整枝) 三、作物的生育进程 *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 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因素; 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作物生育时期的时间性:表现相对的稳定性,与积温关系密切。 2、作物生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进程 作物器官的建成规律:发芽、出苗、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器官形态形成过程。 作物生长量的增长规律(S形进程):作物群体、个体或器官量的增长都呈现初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又减缓或停滞的过程。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相同器官之间,不同器官之间(营养器官与营养器官之间,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 四、作物的生长中心与碳氮代谢 生长中心及其转移 作物生长中心的概念。 碳氮代谢的相对强弱 一般生育前期(苗期)氮素营养代谢为主, 生育中期为碳氮代谢并重阶段, 生育后期为碳素代谢占优势。 五、作物产量与产量形成 * 1、作物的产量 生物产量:作物生育过程积累的干物质总量。一般测定地上部分。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收获的主产品的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 2、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形成; 作物干物质生产、分配与产量形成; 产量形成过程的库源关系: 六、作物群体和群体特性 * 1、作物群体和群体结构的概念 2、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 群体自动调节的机理:反馈调节; 群体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自然环境,栽培因素。 物群体结构的栽培调控 (1)群体结构的指标体系:群体组成;群体大小;群体分布。 (2)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主茎分枝(分蘖)协调,群体与个体协调,生育进程和生长中心转移合理,光合器官(冠层)态势和生理功能良好,物质分配、运转理想。 (3)作物群体的调控:合理选用品种,调整种植方式,适期播种、间苗定苗,加强肥水管理,应用生长调节剂,及时株型整理。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讲授;教科书;板书;幻灯演示。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调控 * 1、概念 2、关系 3、调控 三、作物的生育进程 1、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2、作物生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进程 四、作物的生长中心与碳氮代谢 1、生长中心及其转移 2、碳氮代谢的相对强弱 五、作物产量与产量形成 1、作物的产量 2、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六、作物群体和群体特性 1、作物群体和群体结构的概念 2、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 物群体结构的栽培调控 讨论、思考题、作业: 1、何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栽培调控? 解释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指出生育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何谓作物的S形生长进程?有何生产指导意义? 说明作物生育过程生长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碳氮代谢的关系。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并说明这些因素的形成规律。 解释作物群体和群体结构,并说明群体自动调节的主要机理。 8、作物群体结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9、高产作物群体有什么特征?栽培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调节作物的群体结构? 参考书目: 教师姓名:庄宝华 职称:副教授 06年 09月 10日 编号:04 课时安排: 5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概论 第五节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的关系; 2、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关系; 4、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5、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空气的关系。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 # 难点 ?疑点): 第五节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 作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地形(间接的)、人为(技术措施)。不可缺少的是以下生活因子。 一、光 光照度(光强)* 光波长及其能量的作用: 光照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光合作用曲线,光饱和点,光补偿点。 不同作物的光强适应性:喜光作物,耐荫作物,喜光兼耐荫作物,C3与C4作物。 光周期(日照长度)* 自然界一天中光暗的交替称为光周期。这种光周期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 作物的光周期现象:作物开花、休眠、落叶、地下贮藏器官形成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反应类型主要有: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间型作物。 光周期现象在生产上的应用:引种,栽培,育种。 光质(光谱成分) 光谱成分的时空变化:纬度、季节、一天不同时间、地形、作物群体、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 不同光谱成分的作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对生理代谢的影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如蓝光和红光),不可见光的作用(紫外线、红外线)。 二、温度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 节律性变温包括:温度日变化,温度年变化。涉及气温和土温。 作物的喜温性和耐寒性 不同作物温度三基点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生长(干物质积累)、发育(低温诱导、感温性),极端温度(低温、高温)。 三、水分 * 1、作物的水分适应性 2、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维持作物体内水分平衡,满足正常代谢所需要的水,即生理需水。 调节作物环境(大气湿度、气温土温、养分吸收、毒素排除)所需要的。


米乐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