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造肉行业研究报告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以其创新性和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人造肉,顾名思义,是未通过养殖动物而获得的食用肉类,它主要通过植物蛋白的改性或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出质地与动物肌肉相近的蛋白制品。这个行业的崛起不仅反映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重视,也展示了现代食品科技的创新能力。

  人造肉制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植物蛋白肉主要是通过使用大豆、小麦、豌豆等植物蛋白来替代动物蛋白,通过纤维结构化和风味物质的整合,模仿真肉的口感。目前,大部分人造肉企业都选择了这种以植物为基础的生产策略。通过各种食品加工混合工艺,如搅拌、压缩、拉丝、膨胀、蒸汽和冷却等,将植物蛋白加工成与肉类相似的纤维结构,以模仿肉的质构、风味和口感。虽然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但其产品与真肉相比,如结构松散、咀嚼感差和蛋白生物价偏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一类是细胞培养肉,它是通过利用动物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实验室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使离体细胞或组织在培养基和大型生物反应器中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培育制造出动物肌肉组织。通过色泽、风味调整、营养物质补充以及物理成型等加工,制成的模拟肉制品在外观、成分和口感上都接近于真肉,更有利于健康。但这种生产方式技术含量高,成本极其昂贵,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将其成本降到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水平。

  人造肉行业的发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人造肉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造肉的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人造肉主要分为植物肉和培育肉两大类。随着全球畜牧业的快速扩张和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人造肉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食品选择逐渐受到重视。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健康的食品选择。本文旨在回顾人造肉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重要技术和创新。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尝试制造肉类替代品。1916年,英国人格雷弗提出了利用蛋白生产肉替代物的构想。随后,1953年,美国人波耶提出了以脱脂蛋白粉为原料制造人造肉的新方案。尽管这些早期的尝试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成本高、营养损失大和口感差等,但它们为后来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的长春市工程食品研究所提交了“植物蛋白纤维丝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现了以纯机械的方法直接加工全脂大豆粉成纤维丝。这一创新解决了以全脂大豆生产人造肉难以组织化的问题,避免了酸、碱的使用,改善了产品的口感和外观。

  20世纪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了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制造人造肉的构想。直至1997年,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KOBAYASHI发明了一种能够支撑细胞和球形颗粒的装置,使得人造肉的生产变得更为可行。

  进入21世纪,人造肉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美国的Beyond Meat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公司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成功模拟了肉类的口感、外观和味道,为人造肉的商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3D打印技术的崛起,也为人造肉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3年,荷兰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块实验室培育的汉堡肉,标志着人造肉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美国的Modern Meadow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造肉,进一步推动了人造肉产业的发展。

  人造肉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对食品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也为解决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渐成熟,人造肉有望在未来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培植肉的技术日益成熟和市场的逐渐扩张。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的培植肉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美元。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不断升级,人造肉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食品选择,正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目前,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批准销售培植肉的国家。尽管中国、以色列和荷兰的政策制定者也表示支持培植肉的发展,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还未批准商业销售。生产成本的高昂一直是限制培植肉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正在逐渐下降。据统计,2013年,一磅培植肉的生产成本高达120万美元,而到了2020年,这一成本已降至50美元,这种显著的成本降低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体现。

  据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发表的《2023年人造肉全球市场报告》显示,从2022年至2023年,培植肉市场的规模将从1.6亿美元增长至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2%。报告还预测,到2027年,培植肉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3%。这些数据显示出培植肉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快速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2050年近100亿的全球人口对食品的需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指出,全球需要增加50%的粮食产量以满足牲畜的饲养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造肉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对传统肉类的依赖,也有助于减轻农业和肉类行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因此,培植肉及其他人造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人造肉行业产业链从两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出发,其一是植物基人造肉,通过对大豆、豌豆等作物加工生产出优质的植物蛋白,进而合成出植物基人造肉;其二为从猪、牛等动物提取全能干细胞、肌细胞等进行培育,进而合成出动物基人造肉。两者的下游均为餐厅、商超、网购平台等。

  由于细胞基人造肉的发展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现目前主流的人造肉以植物基人造肉为主。因此上游企业主要包括双塔食品、华宝股份等,中游人造肉企业包括星期零、双汇集团等,下游主要包括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盒马、全家等商超便利店等以及海底捞、汉堡王等餐饮零售行业。

  植物基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根据 Beyond Meat 招股书,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过混合搅拌、加热、施压及冷凝等流程后制作完成。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从我国人造肉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人造肉产业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地区,其次在华北、东北、华南等地区也有部分企业。华北、东北主要以原材料企业为主,而华东、华南主要以人造肉生产企业为主。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黑龙江、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地企业较多。其中上海地区产业链企业较为多元,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爱普股份,人造肉初创企业 Hey Meat 和植物教授,食品零售企业来伊份以及向下游延伸的雪榕生物等。

  在当下,人造肉创业公司在早期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即选择哪种商业模式来切入市场,这个决策会对公司的早期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判断 2B的商业模式相对2C更容易在国内落地。

  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的零售的业务(直接卖给消费者)要比开展餐饮服务(做餐企供应商)更早,2016年餐饮业务才刚刚起步,在当时零售收入是餐饮服务的3倍多。

  随着发展,在2019年Q2季度的财报中,餐饮部分的销售额已经反超最早的零售业务,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2019年Q2季报显示,餐饮服务业务同比增长率486%。

  BeyondMeat用数据告诉我们,在国外,或许食品领域的“新物种”做2C要比2B更难。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和肉相关的产品千变万化。Beyond Meat成功跑通的产品形态在中国餐饮市场却只是冰山一角(Beyond Burger,汉堡排),所以人造肉产品在中国一定是多样化的。

  食品专家告诉我们,人造肉作为一种替代肉类的原材料,在加工成不同产品形态和模拟不同肉类口味的过程中,采用的工序,调味,制作方法都是不同的,因为属于新食材,所以在烹饪方面的研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同时需要烹饪的人才。

  2B模式下,人造肉创业公司只需要把“原材料”的部分做好,产品化方面可以和不同类型的连锁餐饮巨头联合开发,而产品化正是长期和消费者打交道的餐企所擅长的。

  2C模式下,创业公司不但要面对人造肉早期的研发压力,同时,还要不断做产品化的探索,寻找合适的生产线,并承担失败的风险。这对团队的资源、人才和资金都有更大的考验。

  “人造肉”行业主要采取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路线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通过人工方式合成肉类相似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肉”。另一种则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细胞,随后在实验室中培养其成长为肌肉组织的人造“培育肉”。

  植物人造肉通过从豆类等植物分离蛋白质和纤维,然后改善结构加工成具有肉类口感的纤维蛋白,最后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维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为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产商还会在素肉中添加从植物细胞中获得的亚铁血红素,让肉质的颜色更加接近真实,提供原汁原味的体验。

  “培育肉”来源于动物,原理是先从动物中抽取干细胞,然后通过生物培养的方式令其成长,最终长成肌肉组织。在细胞结构上,“培育肉”和原肉没有本质的差别,口味相似,在培育过程中还可以控制营养成分的含量,提高营养价值。

  相比于培养肉而言,植物肉的生产技术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对于植物基来源的植物蛋白肉生产来说,由于它只是对植物蛋白质的再加工,因此生产成本不高,生产技术的难度相对较小;又由于植物蛋白肉是素肉,因此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商业化的难度不大。

  目前人们主要关注点在大豆等油籽作物、富含高蛋白的谷物以及豆类,较少的研究机构对叶子以及藻类植物的蛋白进行探究,或许未来叶子和藻类植物蛋白会作为新型材料来制作植物性肉。

  当前人造肉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原料来源、加工设备、辅料与理化特性等方面。其中,原料来源主要包括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以及鸡源肌细胞、羊源肌细胞等动物细胞;加工设备包括双螺杆植物蛋白加工设备、植物蛋白挤出机等;辅料与理化特性包括添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等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味道,以及改善植物纤维优化食品的外观等。另外相比于传统肉类而言,植物肉的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较少,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肉类。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的崛起不仅体现了食品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人造肉监管框架。

  在植物蛋白肉领域,监管主要围绕其原材料和新成分的安全评估展开。例如,在美。


米乐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
米乐app官网免费下载(中国)·安卓© 版权所有 米乐 地址:山东省莱阳市.龙大工业园 电话:0535-7706586 E-mail:info@chuangjiyuan.com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鲁ICP备10004814号-11